家电网-HEA.CN报道:好了,十块已到,咱们下期再唠~
清明时节的雨丝,不仅浸润着青石板路上的苔藓,也浸润着人们心中绵延的思念。在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节日里,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人类面对生死的方式——AI数字人技术。当扫墓者放下传统的纸钱香烛,转而通过全息投影与逝者对话时,我们正见证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与人文的深度碰撞。
AI赋能清明
在AI技术的支持下,现代AI已能构建出包含1.8万亿参数的深度语言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对逝者社交数据的学习,不仅能模仿其语言风格,更能通过情感计算模块还原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已经可以实现对逝者数字人格的90%拟真度。
今年清明,郑州福寿园的AI数智人 "新生" 以节地生态葬先行者的身份出现在公祭现场,其通过 3D 建模技术复刻的音容笑貌,让在场家属惊叹 "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父亲"。这种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更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了方言口述历史的永久保存,让远在海外的华人后代能够听到祖父用闽南语讲述的家族故事。
在浙江某数字陵园,虚拟祭扫空间复刻了江南园林的经典制式。用户佩戴VR设备后,可以漫步在细雨中的数字园林,与AI生成的先人形象品茗对弈。这种体验融合了《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清明习俗与元宇宙技术,创造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场域
在扬州某人文纪念园,AR墓碑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祭扫方式。家属扫描墓碑上的二维码后,手机屏幕上会浮现出逝者的虚拟影像,同时播放其生前录制的音频。这种虚实融合的祭扫体验,使年轻一代更愿意参与到传统祭祀中来。数据显示,该陵园引入AR技术后,青年祭扫者比例从12%提升至37%。
数字拜祭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既保留了 "慎终追远" 的文化内核,又以科技手段解决了传统祭祀的痛点。在碳中和目标与老龄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下,数字拜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 VR 技术让祭扫者 "置身" 祖先生活场景,当 AI 算法还原亲人的方言乡音,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承载人文温度的新型载体。这种变革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文明演进的必然选择 —— 就像竹简演变为纸张,书信升级为邮件,祭祀文化也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数字人“永生”?
在以AI技术赋能清明节日的同时,关于数字人“永生”话题的讨论也在悄然兴起。
在电影《头号玩家》中,主人公韦德通关后遇到了在现实世界已经逝去的绿洲游戏创始人哈利迪,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察觉到面前的并不是被设定好的NPC,而是具有哈利迪意识的数字形象。在另一部被誉为神剧的《黑镜:圣朱尼佩洛》中,故事中的人们可以选择在现实世界濒死前,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矩阵服务器中,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在圣朱尼佩洛这座虚拟城市里实现永生。在电影《流浪地球2》的结尾,刘德华所饰演的图恒宇最终通过“数字上载”的方式给了自己和女儿丫丫“数字生命”。
而在现实当中,“钢铁侠”马斯克在探索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致力于研发脑机接口技术,期望未来能将人的意识上传至网络,或融入机器身体,实现“数字永生”。马斯克表示,未来人类可能能够将自己的记忆和意识上传到云端,并下载到人形机器人身上。马斯克解释道,最终,你可能能够将自己的大部分记忆和思维状态上传到‘云端’,并能够将其下载到一个人形机器人身上。
更贴近我们的,“智能体”的出现,让我们有了和已故先人“见面”的机会,通过分析成员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模式,可生成虚拟形象,通过AI大模型等技术,实现“数字人”的效果。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在女儿去世后,选择用AI技术“复活”女儿,现在,在手机中,她能够唱歌、跳舞,会与包小柏进行交流,从某种角度来看,她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有些来自互联网数据库,但对于包小柏来说,这无疑已经是他能得到的最佳安慰。而在网上,“AI复活”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门生意,通过单张照片生成动态影像,实现“开口说话”效果,更高级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深度交互,数字人甚至可实时对话并模拟思维模式。
就像“Alpha Go”在通过大量数据不断训练后打败人类最强棋手一样,随着不断的深度学习,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智能体也将变得足够逼真,逼真到甚至让亲人也无法分辨出真假,尽管仍有道德伦理的问题需要解决,到时候,又是否可以认为他已经真正得到了“永生”?
好了,十块已到,咱们下期再唠~
(欢迎关注家电网微信jiadianwangHEA,点击阅读 家电网头条,最新家电、科技资讯,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解读,我们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E组